賞鳥自由行

  時潮休閒農業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時潮村,面積299公頃,其中農田138公頃、魚塭101公頃、草澤6公頃、廢棄魚塭5公頃。地勢低漥,大小河川皆有閘門,成為本區之特色。
  民國52年鰻魚大量銷往日本,低漥地區農田開挖成魚池飼養鰻魚,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。民國70年間,養鰻外銷受阻,養殖戶便將鰻魚池改設為養蝦池,獲利頗豐。民國74年政府更將大塭地區200多公頃低漥農田列為養殖專業區,時潮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村。
  民國93年休閒農業園區成立,一群社區媽媽運用老絲瓜絡及食用完的魚蝦貝類殼加以巧手加工後,變化出各式各樣的創意手工藝品,更利用閒置的社區民眾活動中心及馬將軍廟,成立絲瓜絡工藝坊,展示及推廣該項工藝技術。
  區內塭底大排因沿岸未被水泥化,生態原始自然、植被完整,又處於鹹淡相交之感潮河段,魚蝦貝類達20餘種,隨養殖業蕭條後,兩側廢棄魚塭和二期稻作休耕的農地,成為眾多水鳥棲息過冬之所,塭底大排周遭的時潮水鳥保護區也成為最佳賞鳥地點。

   時潮由來

  宜蘭縣礁溪鄉的時潮,舊名「大塭底」,塭在台語的意思,即是「低漥有水之地」,因地勢低窪,加上此地仍會受到漲退潮的影響,使得這兒的居民飽受潮水之苦,農田常為海水淹沒久久不退,尤其以七至九月收成之時,颱風來襲,更是使農民辛勤耕耘難以維生。日據時期,在時潮設大塭庄與塭底庄。直到民國三十五年元月,臺灣省實行地方自治,第一任村長以“一日二時潮水”之故而定「時潮」村名,三月,在村民大會通過而得名。地區也沿用此一名稱,一來表示自己的所在位置,兩來表示念本,不忘自己的故鄉。
地區聚落名稱「大塭」、「塭底」、「王通塭」,雖然村名為『時潮村』,但是當地人至今仍然習慣使用日治時期的 稱呼『塭底』,並繼續沿用往昔村內各聚落的名稱,例:『大塭』、『王通塭仔』、『澳白仔』、『二十五連』…等地名。
  『塭』係指低漥之地,『塭底』顧名思義,即指非常低漥的地方。時潮古名「大塭」,又稱「漚白」或「澳白仔」,「大塭」就是指“很大的窪地",而「澳白仔」是指此地一片白茫茫,有一說是水面反射陽光所致,也有一說是蘆葦開花時的景象,如今因地貌大幅改變而不可考。

清朝時期,先民王通由今頭城竹安開始開發,逐漸形成聚落,另有一名張乞(有文獻寫“張阿乞"或“張仔乞")率眾由壯圍移入到大塭底部的高灘地屯墾,夾在兩塭之間的區塊,仍稱大塭,此一型態於是成為現今時潮社區。
  由於地區內地勢低窪,開墾的歷史,其實就是人與水奮鬥的血淚史。地區土地常年積水,雖然土壤養力肥沃,卻不利耕作,先民圈地圍田之後,必須先以水車排水、挖土填補,方能開始種植農作物,且由於當時陸運未通,一切出入均需倚賴鴨母船等船隻,交通相當不便。鴨母船是自古以來行於淺水區的交通工具,大船走到烏石港後內陸河川則利用駁船或鴨母船做為運輸工具。早年陸運未暢,時潮社區的交通出入大部均需倚賴“鴨母船”等船隻協助進出 其後更以“鴨母船“從事養殖、漁撈、貨物運輸等工作,因此時潮社區便有「鴨母船的故鄉」之稱。
主要以農民居多,農作物種類繁多,實際耕作之農作物,以耕耘實用作物之水稻為主,甘藷、各類蔬菜為輔,但都以農家副業型態耕作居多。到了民國52年左右,鰻魚開始銷往日本,低漥地區農田開挖養魚池,飼養鰻魚,外銷日本,為國家賺取相當大的外匯,據統計,最盛時期,年平均外匯均在百萬美元以上。至民國70年間,養鰻外銷產業受阻,養殖戶便將鰻魚池改設為養蝦池,開始飼養草蝦、班節蝦,獲利頗豐。到了民國74年政府更將大塭地區200多公頃低漥農田列為養殖專業區輔導管理。